suncitygroup太阳新城|官网·Green Future

【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】文学与新闻学院:以文铸魂,学以致用
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文学与新闻学院
  • 时间:2024-07-08

文学与新闻学院有汉语言文学(师范)、新闻学2个本科专业,均为“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现代汉语、写作学、古代汉语等课程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,古代汉语课程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。学院成立湘学研究基地-郴州地域文化研究所、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湖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濂溪学研究基地三个省级平台。近三年,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,省级课题60余项,出版专著10余部,发表论文80余篇。教师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5项,省级教学奖项11项,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70余项。

(图 2022年12月1日周敦颐研究院揭牌仪式)

一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。

学院秉持党建引领的核心理念,坚持以以文铸魂,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;坚持以行为世范,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;坚持学以致用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,旨在塑造有理想信念、有文化底蕴、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。

1.党建引领,夯实全面育人的思想政治基础,培养新时代有理想、有担当的青年人才。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培养文学、新闻等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,在全面育人工作中,特别注重学生理论修养的培育。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,坚持“第一议题” 学习制度,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,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学院组织师生观看二十大报告会,组织宣讲会,微宣讲,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。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,让党的创新理论、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、进头脑。通过课堂教学、三下乡活动、红色沙洲开启合作,师范生红烛精神培育,进行读书分享会,笔墨点亮文新等多种形式,持续推进“以文铸魂”工程,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,以党建引领,筑牢思想之基。

 

(图 嘉禾县雷家村对学院“三下乡”团队致以感谢信)

2.以文铸魂,厚植扎根基层的教育报国情怀,提质升级思想政治教学模式。在课堂教学中,学院要求教师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,将红色文化纳入课程思政内容;在课程竞赛中,学院鼓励教师适当加入红色文化内容;学院还举办以“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”的主题读书会,读书会上分享《可爱的中国》《红色家规》《保卫延安》《红日》《林海雪原》等红色书籍,让学生充分感受红色文化;教师暑期指导学生开展“三下乡 ”活动,多次获得“湖南省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”荣誉称号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熏陶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

3.行为世范,传承百年师范的服务地方理念,着力打造特色“红烛”教育精神。学院始终秉持服务地方的理念,通过对师范文化的传承,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;发挥专业特色,倡导“红烛”精神,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高社会责任感。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扎根郴州革命老区、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国家级贫困山区,培养了大量的“下得去、用得上、干得好、留得住”的语文教育人才。70多年来,该专业培养了9500余名语文教师、众多语文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,如黄滨、李慧、欧乐平等中学语文教学名师;黄永鹏、李永东、谭桂林等博导、硕导。

4.学以致用,拓宽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思路,致力培育守正创新优良品质。学院新闻学专业在教学实践中,始终坚持守正创新,既保持新闻的真实性、客观性,又注重内容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。新闻学专业设有我校特聘教授唐湘岳老师亲自主持的“唐湘岳工作室”。在唐教授的指导之下,新闻学专业学生持续对711功勋铀矿的功勋员工及家属进行采访,以口述的文稿形式展现711矿背后的故事。截至目前,已采访了51人,完成稿件31篇。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,开展《赓续红色血脉,赋能时代新人: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应用研究--基于湖南“711”功勋铀矿的调研》等课题研究。


二、聚焦高质量教育教学改革,推动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与新闻学专业稳定发展

学院以师范认证、本科教育审核评估为契机,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,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。

1.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:“以赛促教”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组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,如演讲比赛、写作比赛、视频比赛等,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,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。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,获教育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“笔墨中国”汉字书写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,教育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“诗词讲解”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、优胜奖5项;获得省级以上各种奖项70余项,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。学生作品获教育部关工委组织“读懂中国”最佳征文奖,在中国教育频道进行展播,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。

(图 湖南省第六届写作竞赛团体一等奖)

2.新闻学专业:“实践育人”夯实新闻人才职业技能。新闻专业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,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。通过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、新闻编辑与排版、新闻摄影与摄像、新媒体运营等实践课程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闻职业技能。通过校内实践基地、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种方式,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。学生在实践中可以亲身参与新闻采写、编辑、摄影、摄像等工作,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。注重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提升,学院注重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教师,现有双师型教师29人(占比76.3%),鼓励教师参与新闻实践活动,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,为技能培育提供有力保障。


三、致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打造“知识传授+技能培育+服务地方”的培养模式

学院积极构建新型培养模式,通过深化理论学习、强化实践教育,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,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,又锤炼其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,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1.知识传授:深化理论基础,拓宽知识视野。新闻学与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。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,使学生掌握新闻学、语言学、文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了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应有的社会责任,提高新闻采写、编辑、评论和报道的能力。同时,学院还注重学科交叉融合,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,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。

2.技能培育:强化实践能力,提升应用水平。新闻学与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,如新闻采访、编辑、写作、媒体运营以及文学创作、文艺评论、文化活动策划等。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,培养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诵的能力、新闻学专业的编辑能力和视频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,提高其专业应用水平。学院注重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教师,现有双师型教师29人(占比76.3%),为技能培育提供有力保障。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,将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请进高校,开展讲座和授课,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,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,推进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。新闻学专业通过引入“学徒制”,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、自媒体从业者、作家、编辑等担任导师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,通过与行业导师的互动,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,明确职业发展方向。

3.服务地方:立足地方需求,推动产学研合作。在服务地方方面,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结合郴州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,如历史传说、民俗风情、自然景观等,开展地方文化与文学研究。组织学生参与地方企业的实际项目,开展与郴州地方文化、非遗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,2023年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、立项省级科研项目7项。同时,加强与地方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的合作,建立实习实训基地,组织学生参与地方媒体的内容生产、文化活动策划、旅游推广等,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,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,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,为郴州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与文学人才。

(图 学院教师带学生调研“ 临武傩戏 ”)




编辑:李冰婧

一审:贺炜鹏 二审:姚诗云 三审:廖保华

 

XML 地图